台灣人在日本:工作第三年,選擇進這間公司的理由

「Linn 醬,工作三年辛苦了!四年目也一起加油吧。」

上司跟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才發現已經在這家公司待滿三年了。

日本人很喜歡說「とりあえず三年」,字面上的翻譯是「總之待個三年」,背後隱含的意思則是指剛畢業出社會後工作的第一間公司至少要待滿三年比較好。這其實也是日本職場的一個無形的潛規則。

這個潛規則的由來,有一說是因為日本人覺得頻繁換工作會顯得奇怪,求職時有扣分的可能性;另一種說法則是,新人大多是從零開始學習,沒有即戰力的狀況之下,在一家公司至少要好好學個三年,才能累積足夠的基本功。

我對這個想法其實不以為然,一直認為如果有實力又有想去的公司,三年內就跳槽也沒什麼不好。本身也一直都有在看轉職網站,結果沒想到一轉眼間就待滿三年了。

不知道何時會轉職,既然如此,先把我在這間公司工作三年的一些記憶給寫下來吧!時常被讀者問到關於職場的事情,希望這篇文章也可以給你當作參考。

我的職業與工作型態

我目前是在數位科技業擔任產品經理以及專案管理(以下簡稱 PM)。主要的工作內容是跟開發人員討論仕樣,決定產品的內容與推出時期,以及跟各部門人員協調折衝,讓產品順利問世。在當 PM 之前,也做過 Director 跟內容行銷企劃。

平常工作用到比較多的是日語,偶爾一點點英語(所以英語一直在退步當中⋯⋯)。

工作型態還滿自由的,我是「裁量労働制」,講白了就是「責任制」,愛幾點上班幾點下班都可以,只要成果有做出來就好。

當然,該做的事情做不完的時候、或是有突發狀況的時候,也是會弄到三更半夜才下班。

目前因為疫情的緣故,從通勤上下班改為在家工作,已經超過一年了。

找工作的過程與選擇現在公司的理由

在就職活動(以下簡稱就活)的時候,因為忙著做碩士論文的研究,我總共只投了五家,最後拿到兩家內定。

給我內定的 A 社跟 B 社,社員人數、公司規模都差不多,但給的起薪待遇差很多,A 社給的年薪比 B 社足足多了快兩百萬日幣!

但我最後選擇進入 B 社,作為我在日本職涯的起點。經過了三年,我從來沒有過後悔當初的選擇。

為什麼會選擇起薪比較低的 B 社,而不是 A 社呢?

說穿了當下其實是憑「直覺」選擇,不過這樣講好像沒辦法給大家當成參考,我後來仔細分析了理由,把直覺的內容梳理了一下,得出以下的結論。

1. 起薪雖然不高,但感覺成長潛力高

就活中看了不少公司,新卒(意即「社會新鮮人」)的起薪通常都不高,B 社的薪水雖然不比 A 社,但對我來說還算滿意。另外也覺得 B 社之後的成長空間大,應該會反映到薪水上。

2. 喜歡 B 社的空氣感

面試過程中遇到的 B 社面試官都很有趣,講話方式也讓人感覺沒有上對下的關係,讓人很有好感,可以感覺到在公司裡面大家的地位應該都是很平等的。

如果公司裡面上下關係本來就很嚴格,那他們在面對求職者們當然也會展現出壓迫的一面。也有些人喜歡站在制高點,講話讓人覺得不太舒服。

B 社在面試時完全沒有這個情形,而實際上進公司後,地位也真的是平等到我都覺得驚訝。

例如,曾經有次我在公司樓下看到社長打扮的很隨性,一手拿著剛買的便利商店咖啡,正準備要搭電梯上樓。

此時電梯來了,我心想一般的日本公司都是公司裡最菜的那位要站在靠近電梯門最近的地方,負責幫大家按電梯門開關吧,我該去幫忙按嗎?就在我還沒想好之前,我們社長竟然率先站到電梯門邊,幫大家按電梯!

(以前看日劇裡面的狗血內容或是日本職場陋習都去哪了)

另外,面試過程中去過幾次公司,當時每次進去公司大樓都覺得「空気」很舒服,很難用言語解釋出到底是哪裡好,但就是覺得很舒適、沒有壓迫感,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

3. 實際與同期見面後,覺得相處得來

在承諾內定之前,我其實都還是有點猶豫不決。剛好有機會與A社跟B社同期被錄取的內定者見面,兩邊都見過之後,才下定決心選擇 B 社,交出了我的內定承諾書(註1)

我參加了 A 社針對內定者舉辦的職涯說明會,第一次見到更多前輩社員與內定者們。可是,整個過程中覺得有點違和感,職涯說明會的氣氛有點死氣沈沈,總覺得我跟其他的內定者一定聊不來(可能是我生性比較機車又孤僻)

後來去參加了 B 社的內定式,一樣有前輩社員們出席,把內定者分成幾個組別,大家一邊吃飯喝酒一邊交流聊天。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遇到的 B 社同期幾乎都很好聊,不會太輕浮也不會太死板,整個過程是很輕鬆的。

不知道怎麼說明這種差別,就跟上面寫的空氣感有點類似吧。我比較喜歡這裡的人們跟空氣感,於是決定進這家公司。

註1:在日本求職,拿到內定後,通常都必須交出內定承諾書給你最後選擇要去的公司,表達你確定要去這間公司的意願。

實際進公司後的感想

實際進公司後,跟我的想像並沒有太大的落差,很快就適應了公司的文化與工作方式,也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文化衝擊。不過還是有一些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

最喜歡這間公司的什麼地方

答:時間自由;工作上自主權很大,能學到很多東西

前面講過我是「裁量労働制」,可以自己調整上下班時間,這點對我來說真的是福音,有時候白天睡過頭也不用擔心(笑)

有時候狀況比較不好或是臨時有約,都可以提早下班,上司跟同事也都不會說什麼,整體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環境。

除了時間上的自由,工作內容也有滿大的自主權(日文叫做「裁量が大きい」),大部分的事情都要自己決定,上司不會幫你想。

往好處想是可以自由發揮,做完後也會很有成就感;往壞處想就是有時候遇到瓶頸時沒人可以把你拔出來,需要自己拼命掙扎一番過後才能通過。

最不喜歡這間公司的什麼地方

答:會議太多太忙碌

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會議有夠多,有時候一天要開六小時以上的會,根本沒時間做事情。

實在很懷疑需要開這麼多會嗎?也跟上司談過很多次是不是可以把會議的數量減少,但以目前的組織結構來說好像還是有點困難。

會想要轉職嗎

第一次萌生轉職念頭的時候

其實過去三年中我也有幾次想要轉職的念頭。其中最強烈的一次,就是我在第一個部門時遇到的莫名其妙事件:我的直屬上司與更高階的上司每天勾心鬥角,處心積慮把對方拉下現在的位置。

他們兩人整天像獨角仙一樣鬥個不停也就算了,身為新入社員的我被夾在中間不知所措,還因此跟人資談了好久,談了幾次才發現公司的人資根本沒辦法幫上忙,當時入社第一年的我感到很絕望。

於是我開始思考是否該轉職到別的公司,後來跟公司裡一個可以信賴的前輩相談時,前輩建議我,公司裡還有很多其他部門可以去,這樣直接轉職到別處太可惜了。

我評估過後,認為別的部門應該比較少有這種奇妙的獨角仙事件,就決定申請異動部門。雖然過程中也遭受到一些阻撓,最後還是革命成功換到新的部門。當時已經是入社第二年了。

也因為在公司內換了部門,本身的業務內容變化很大,當時每天為了學習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也都有新的刺激,轉職的想法也就暫時消失了。

剛換到新部門三個月時的感想也有寫成文章 ⬇️

那麼最近對轉職的想法呢?

目前已經在這個部門待超過一年半了,覺得成長有點停滯,也對工作內容漸漸感到疲乏。

最近經常思考接下來的方向,轉職也是其中一個選擇。不過看了好幾間公司,也跟獵頭保持聯繫,還是覺得沒有比自己目前的公司還要吸引人的 offer。

下一間公司,還是希望可以在家工作,並且時間上比較自由的公司,只是這種公司在日本好像真的不多。總之,如果有一些新的進展,再寫成文章分享。

如果轉職接下來想做什麼?

目前還是喜歡科技業,所以下一份工作大概也是會找科技、網路相關的。不過,我對於自己的工作領域不太設限,只要是有趣的事情都會想嘗試看看。畢竟網路的可能性無限大,可以做很多創新的事情,例如最近就覺得利用網路做地方創生或是產地直銷的服務,讓生產者跟消費者的距離可以更接近,都是一些很有趣的點子。

另外在我的工作裡面有碰到一些行銷的專業,最近對這一塊很有興趣,工作之餘也買了很多參考書來讀,想要往這方面多多鑽研。

如果不是轉職,而是自己創業的話,我會想要開一家自己的選物店跟台灣早餐店。這個之前在 IG 上也講過,也一直和我的朋友們說,希望說久了就會變成真的(笑)

總結

這篇文章除了分享我的工作經驗,寫下當初到底是為什麼會選擇這家公司,也有助於我整理自己的想法,做為下次轉職的參考。

謝謝你閱讀完這篇文章!如果有關於在日本找工作的問題,都可以到 IG (@linzomajp) 找我。

Linn
Linn

旅居日本 8 年,是科技公司產品經理、也是一名日文譯者。
在這個部落格主要分享我在日本如何找到喜愛自在的生活方式,包含從上班族變成數位遊牧族的過程、自我成長、旅途中的風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APTCHA